2023年女足世界杯第一次由兩個國家舉辦,第一次由南半球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分別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新西蘭將承辦A組(新西蘭、挪威、菲律賓、瑞士);C組(西班牙、哥斯達黎加、贊比亞、日本);E組(美國、荷蘭、越南、葡萄牙)和G組(瑞典、阿根廷、意大利、南非)的小組賽和四場淘汰賽。
足球地理學堂,我們一起走進新西蘭,了解新西蘭的風土人情和奇奇怪怪的地理知識。
1.新西蘭的組成
新西蘭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國家之一。該國位于澳大利亞以東1000余公里的大海中。新西蘭國土面積27萬平方公里,大于英國的面積。人口513萬,還不到英格蘭的1/10。
新西蘭的國土主要由南北二島組成——南島和北島。南島和北島之間被庫克海峽隔開。
其中,北島面積11.37萬平方公里,大于相當于中國浙江省的面積。人口360萬,約占新西蘭全國總人口的70%以上。北島東部地勢較高,中、西部有廣大的火山區,多湖泊、瀑布、溫泉,湖泊周圍為平原;河流短小湍急,極富水力。
本屆女足世界杯,新西蘭的四座舉辦城市,有三座在北島。它們分別是新西蘭第一大城市奧克蘭、首都惠靈頓和第四大城市漢密爾頓。
奧克蘭曾經一度是新西蘭的首都(1840-1865)。1861年之后,新西蘭南島的經濟發展壯大。南島一度控制了新西蘭自治領地的議會。奧克蘭位于北島的北部,距離南島太遠。
為了平衡南北二島。1865年,新西蘭將首都從北島北部的奧克蘭遷至北島南部的惠靈頓。
漢密爾頓人口約為17.9萬,是新西蘭最大的內陸城市,也是新西蘭的奶都。很多新西蘭的奶制品的總部就設置在這里。
南島面積15萬平方公里,略小于中國河南省的面積。南島西部由一系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構成,這些山脈縱貫本島。南島西海岸南部的南阿爾卑斯山脈(Southern Alps)是新西蘭的最大山區;其中以航海家庫克船長命名的主峰庫克山(毛利語:Aoraki /?英語:Mt Cook)海拔3,754米,是新西蘭的最高峰。
新西蘭人口111萬,不到新西蘭全國人口的30%。南島地區主要城市包括克萊斯特徹奇(基督城)和達尼丁。本屆女足世界杯,南島第二大城市達尼丁入選。第一大城市克萊斯特徹奇(基督城)落選。
2.西蘭之名來自荷蘭而非丹麥
新西蘭的國家通用名稱為New Zealand(毛利語為Aotearoa,奧特亞羅瓦)。新西蘭的國名翻譯組合是意譯+音譯組合。
后綴的Zealand,如果從英文版地圖上尋找,是丹麥的第一大海島,也是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所在地西蘭島。
如果你去英語維基百科搜索Zealand,總會有這樣提示:不是Zeeland(荷蘭的澤蘭省),新西蘭或西蘭大陸(Zealandia,對新西蘭的稱呼)。
新西蘭的后綴這個Zealand的這個詞,實際上跟丹麥沒有關系。而是來自荷蘭的澤蘭省。這個發現追溯到17世紀。1643年,當時荷屬東印度公司的船員塔斯曼的船隊到了新西蘭南北二島的西部。
當時,塔斯曼的船隊誤認為這里是艾斯塔多島(該島位于阿根廷火地島東部的島嶼,今屬于阿根廷。荷蘭語為Stateneiland)。
艾斯塔多島的位置(紅色圈)
1643年,另一位荷蘭航海者亨德里克·布勞沃爾發現這里并不是南美大陸,而是一片新的島嶼。這位航海者以自己的家鄉——澤蘭省將其命名為Nieuw Zeeland。荷蘭殖民者并沒有登陸新西蘭的南北二島,建立殖民地。
1788年,英國人在這里建立殖民地。英國卻將其Zeeland的名稱空耳成為丹麥的Zealand。
3.新西蘭:兩種語言并立的國家
新西蘭是一個雙語并立的國家。歷史上,新西蘭是英國的殖民地,英語是新西蘭的第一語言,另外一種語言就是新西蘭的土著人毛利人的語言——毛利語。
新西蘭是以歐洲移民后裔為主的前英國殖民國家中較為特殊的一個。該國共有500多萬人口。歐洲只移民占據70%的比重,當地土著民族——毛利人的人口比例則高達17%。當地土著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遠高于美國(1.7%)、加拿大(2%)、澳大利亞(2.8%)等國家。
當地毛利人的比重不僅高,而且毛利文化備受新西蘭政府保護。新西蘭從1979年9月開始,每月設立了毛利語周。宣傳毛利語文化。
新西蘭的每個地區在其官方版本中,還有毛利語名稱。例如國家名稱新西蘭,毛利語名稱Aotearoa,音譯過來是奧特亞羅瓦,意譯過來為長白云之鄉。
傳說公元800年,也就是中國唐朝時期,一個叫做庫佩的波利尼西亞人因為卷入部落沖突被敵對部落追殺,不得已只能帶領族人逃亡。在太平洋流亡了多個晝夜后,庫佩在今天新西蘭北島北端登陸。
在北島登陸后,庫佩看到了一片長白云。庫佩把這片土地叫做“奧特亞羅瓦”,即當地語言的“長白云之鄉”。庫佩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向族人宣傳他的發現。此后的幾個世紀里,波利尼西亞人陸續移民到北島和南島各地。
長白云之鄉從北島延伸到南北二島。長白云之鄉成為了新西蘭南北二島的毛利語名稱。在新西蘭毛利語中,北島一般被稱為Te-Ika-a-Maui,翻譯過來是毛利的魚。南島一般被稱為“特瓦普納姆(Te Waipounamu)”,意指“綠石之水”。
毛利語獨大的局面大約在17-19世紀被打破。荷蘭航海者發現了新西蘭之后,歐洲殖民者開始殖民新西蘭。在殖民者的斗爭中,英國占據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英國對于澳大利亞和殖民方式完全不一樣。澳大利亞是英國重點開發的殖民地,為了短時間內占領澳洲的土地,英國對澳洲土著采取了屠戮、驅趕的方式,導致了澳洲土著人口急劇下降。
新西蘭因為歐洲移民人口數量較少,英國僅僅設立了少數商業據點。長期以來,新西蘭名義上是英國殖民地,實際上是毛利人的國度。
19世紀之后,法國、美國利用英國在這里管理的空缺,欲奪取新西蘭。法、美跟毛利人的交易方式是以槍支換取物品。這引起了英國的恐慌。英國殖民者意識到,對于新西蘭不能像澳大利亞一樣來硬的。
因此,英國采取了懷柔態度。1840年,霍布森爵士與毛利首領簽署了《懷唐伊條約》。英國在新西蘭建立政府,保證歐洲移民和毛利人享有同樣的權利,毛利人的自治領地得到了承認。
二戰后,新西蘭正式成為主權國家,依然是英聯邦的一員。獨立之初,英語是新西蘭的唯一官方語言。
此時,全球民族解放運動席卷全世界。在這一浪潮的推動下,毛利人首領以及部分學者在新西蘭推動了“毛利語復興運動”。1987年,新西蘭承認了毛利語的官方語言地位。
此后,新西蘭的很多城市都被賦予了毛利語名稱。例如奧克蘭的毛利語名稱為塔馬基馬庫勞(Tamaki-Makau-Rau),首都惠靈頓為博內基(Poneke)。
新西蘭的國歌《天佑新西蘭》(God Defend New Zealand)也在1987年譜寫了毛利語歌詞。根據新西蘭的習慣,唱國歌之時會先唱毛利語版本,然后才唱英語版本。
新西蘭國歌通常唱第一段
毛利語地位提升對于新西蘭地位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新西蘭地處東西半球的交界處,距離澳洲大陸也有2500公里。大約相當于從中國武漢到哈爾濱的直線距離。距離南極洲4800公里,距離南美大陸的距離超過了20000公里。因此,新西蘭在世界地圖中常常處于被孤立的位置。
毛利語地位得到承認,對外宣傳上突出毛利元素,有利于改變新西蘭地理上相對孤立的劣勢,進一步提高了新西蘭的知名度。因此,新西蘭樂于保護毛利文化,彰顯文化特點。新西蘭在體育領域,更是彰顯毛利戰舞為自己的球隊加油鼓勁。
毛利人
(Alexander)